小童足部問題宜及早處理

小朋友扭抱唔願行、周不時跌倒時有發生,甚至見過一些小朋友老是喜歡在晚上喊著說腳痛。每遇到這些情況,不少家長都會歸咎於孩子咋死、懶惰,或者是搵個藉口唔願瞓,卻不曾想過,原來寶貝的一雙腳可能已出現毛病……

坊間有調查指出,本港逾六成學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足部問題,最常見的問題與腳形或足弓有關,若小朋友未能把握在黃金時間(即十一歲前)處理,長遠有機會演變成難纏的膝痛、腰背痛等慢性痛症,手尾很長。十一歲前,骨架仍屬於柔軟期,及早處理,並作出適當的矯正,可以穩定足部結構,確保足弓在良好的形態下及隨著骨骼生長,足弓有機會變好。但當如果年紀再大,骨形已經成形及變硬,就沒辦法再糾正了。

膝角度隨成長變

所謂膝角度,意指幼童站立時,在大腿及小腿畫一條分中線,再量度兩者的夾角。膝角度在成長期會有不同變化。

小童篇

0-1.5歲 : 因嬰兒在母體內是曲着雙腿的,所以初生時,膝角度會呈膝內翻。發育至1.5歲時會漸漸變直。

1.5-2.5歲 : 幼童多了步行,下肢開始負重,膝角度轉為外翻,最大的膝外翻角度會在2.5歲時出現,約有10度。

2.5-6歲 : 膝外翻角度會逐漸減少。

6歲以後 : 膝角度會跟成年人一樣,有4至5度膝外翻的正常狀態。

小朋友痛腳逐隻捉

想知小朋友的小腳是否有問題,家長大可從他們的足弓、平日的步姿和步態,甚至探索一下他們的鞋底,都可略知一二。若孩子有下列情況,建議盡早接受詳細檢查。

膝外翻

正確步姿

鞋跟外側與腳尖內側磨損

膝內翻

嚴重扁平足

鞋底全面嚴重磨損

嚴重扁平足

膝內翻

鞋底外側磨蝕

正確步姿

膝外翻

鞋底內側嚴重磨損

9大徵兆

  1. 足底完全貼着地板
  2. 和第1點剛相反,足底和地板形成大空隙
  3. 後跟外翻或內翻
  4. 拇趾外翻
  5. 走路呈入字或八字腳
  6. 平衡力較弱,走路容易跌倒
  7. 雙腳易倦,不願走路
  8. 膝痛、腳掌痛
  9. 鞋底不尋常的磨蝕
小童篇

從足印上的深淺色可見,足部的受壓點(較深色)集中在前掌及足跟位置,這是典型高足弓的表徵。另外,正常的足弓,約佔腳掌面積的一半,但圖中所見,卻少於三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