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足尖行路的彬仔

文先生本身是九代單傳的長子,婚後不久誕下麟兒彬仔,全家上下十分寵愛這孩子。但當彬仔學習轉身、爬行、站立、步行和跑步時,家人開始發現他走路和跑步時只有足趾著地,年紀愈大情況愈明顯,全家都十分擔心。初時以為彬仔只是貪玩學其他人走路,於是便刻意教他以足跟著地行走,但情況不單未有改善,彬仔還經常跌倒,有一次甚至差點跌在石柱上—最後他們決定尋求醫生的協助。

醫生為彬仔作詳細檢查,排除了某些遺傳病或一些腦部問題後,斷定他是習慣了這樣走路,建議每當他足跟不著地走路時,便立即糾正他,並認為跌倒的問題將會隨著年紀而改善。醫生的話令全家人都放下心頭大石,並嘗試依照醫生的指示去矯正彬仔的步姿。

隨著彬仔日漸長大,走路的時間漸長。他兩歲時,以足趾走路的時間減少了,但當沒有其他人特別提醒時,他總會不自覺地以前足走路,跌倒的情況亦與日俱增。無奈下,經朋友介紹, 家人帶彬仔到足科矯形師處檢查,希望尋求其他意見。

足科矯形師為彬仔作了詳細的足部檢查,測試他走路時的足底壓力,發現當足跟踏在足印板時,印出來的顏色較淺,右腳的足印尤其不明顯,反映他走路時足跟根本不著地。另外,足科矯形師要求他下蹲時,他只能提起足跟才能做到。站立時,發現他的膝部靠攏,但足部分開,有嚴重足跟外翻及膝外翻,足踝背屈的幅度亦明顯不足。

足科矯形師建議文先生每天要幫彬仔作伸展足踝的運動,務求減少因後跟縮短而形成足跟離地的機會。而選鞋方面,建議選擇一些前掌不能屈曲的鞋子,加大小朋友以足趾步行的難度。足科矯形師亦幫彬仔配對了處方矯正鞋墊,改正他的膝外翻及後跟外翻。

足尖步行

原因不明的足跟離地步行

足尖步行

原因不明的足尖步行(idiopathic toe walking)常見於小童,尤其是男孩[1]。成因與神經、心理或結構無關,他們都是自發性地以足趾步行,並有約30%的家族成員有類似症狀。小童剛開始學習步行時,大多足跟離地步行,但如果小童兩歲後仍然自發性以足趾步行,則定義為不正常。家長可根據小童平時步行的姿態作出判斷,如果小童在不經意時超過一半時間以足趾步行,以及情況在跑步時加劇,他便需要接受詳細檢查。

原因不明地以腳尖步行會引致短期或長期的毛病,包括增加小童跌倒的機會及令足部容易疲累。長期以腳尖步行可導致結構性問題,如小腿筋腱縮短、馬碲足(即足跟離地)、腰彎過度甚至足趾變形等等。所以,當小童以足尖走路時,宜儘早處理。

現時常用的改善方法為足踝腳托和矯正鞋墊。腳托可防止小童腳部掌屈,促進小童於步行時背屈腳部。

對一些輕微的徵狀,可以用處方矯正鞋墊或其他堅硬足弓墊處理。在本質上,關節腳托處理結構性馬碲足的效果較好,而處方矯正鞋墊處理功能性馬碲足則較好。研究顯示,穿著腳托比穿著鞋墊能更有效減少小童的足趾步行,但穿戴六周然後移除腳托或鞋墊後,只有之前穿著鞋墊的小童能明顯改善足趾步行[2]

由於處方矯正鞋墊沒有腳托那麼礙眼,因此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選擇鞋墊作為小童足趾步行的改善方法。

足尖步行

個案分析

彬仔有的是原因不明的足尖步行,但推斷其中一個誘因是他的小腿肌肉繃緊和缺乏柔軟度,故走路時足跟不能著地。這減少腳部承重的面積,令站立和步行較易失穩。

另外,彬仔的膝及後跟外翻(即雙膝靠攏,而雙腳則分開)令足部外翻,故在走路時,雙膝較易相碰,亦更容易跌倒。

足科矯形師在彬仔的鞋墊上加了一些足跟墊來配合他的步行姿勢,令他在步行時可足跟著地。三個月後,開始逐漸減低加高墊的高度,加上家人伸展運動的配合,令彬仔逐漸改善足跟離地步行的習慣。另外,處方矯正鞋墊可減少因膝及後跟外翻所引起的不穩定步姿,減少彬仔跌倒的機會。半年後,根據文先生的描述,彬仔以足尖步行的時間已大大減短,且在穿著鞋墊後,更沒有再跌倒過呢!

其他建議

通常小朋友在剛學走路時,步姿都較不穩定,且很多時候模仿成年人的步姿。一些內在因素,如先天後跟筋腱過緊或一些外在因素,如地板冰冷等都會令小朋友足跟不著地步行。所以家長應讓小朋友剛學走路時穿著鞋子,讓小朋友熟習走路的感覺。另外,由於適當的走路可減少足跟筋腱的繃緊,故家長亦應避免長時間手抱孩童或讓他們久坐嬰兒車。

參考資料
  1. Tachdjian MO: “The Foot and the Leg,” in Pediatric Orthopedics. Vol 2, WB Saunders, Philadelphia, 1972.
  2. Herrin K and Geil M: A comparison of orthoses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oe walk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International 200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