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諺語不陌生。有很多東西都不會是一天半天便發生,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累積下來的,足底厚繭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為顧客檢查腳部時,我會特別留意顧客的腳部壓力分佈圖。壓力分佈圖中較深色的地方便是壓力較大的地方,而在腳部相應的位置通常都會有厚繭。但很多人都對腳底的厚繭不以為然,以為是很平常不已的事。曾經有一位女士跟我說,她從不發覺自己的腳底繭,因為她會定期到美容院做腳部護理。而剛好她在做腳部護理前做檢查,我才得以發現她腳底的厚繭。在詳細檢查後,發覺她厚繭的位置與腳部疼痛的位置相乎合,這也正好證明了那些地方受壓較大。

足底厚繭

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的皮膚會進行新陳代謝:深層會有新的皮膚生出,而表面死去的皮膚會自然脫落,不會累積而形成厚繭。但當皮膚長期受到摩擦或特別受力,表皮的角質細胞不斷增生以保護底下的皮膚組織,增生的速度遠遠快過正常脫落的速度,從而造成厚繭。而厚繭的定義是不感到疼痛的死皮。所以足底厚繭便是指腳底部份出現不感到疼痛的死皮。因為這些死皮很厚,而且沒有神經線到達,所以在觸摸下是沒有感覺的。

成因

當同一部位的皮膚長期受到壓力、磨擦或剪力影響,人體的補償機制便會啟動。表皮的角質細胞會不斷增生以保護底下的皮膚組織,表面的死皮會變厚和變硬而造成厚繭。

足底厚繭的主要成因如下:

  1. 穿著太窄、太緊的鞋。
  2. 經常赤腳走路。
  3. 穿著不合身的襪。
  4. 不正常的足部生物力學,例如扁平足引致的拇趾囊腫︰
  • 扁平足:因足部偏歪而引致拇趾內側和第2、3足底蹠骨頭位置受到過大的壓力。
  • 高弓足:因腳底的壓力未能平均地分佈,前掌和後跟所受的壓力較大,所以會容易出現厚繭。
  • 摩頓氏趾:由於第一拇趾較短,第二腳趾便會在步行中被依靠發力,從而令到第二腳趾的底部出現厚繭。
  • 第二蹠骨特長:在走路時第二蹠骨頭會較受力而出現厚繭。

症狀

  1. 最常見的位置為蹠骨頭、腳跟底下、和腳部兩側。
  2. 厚皮多為紅色、啡色和黃灰色。
  3. 腳部受壓位出現死皮,死皮積壓會出現厚繭。
  4. 厚繭破裂後會出現痛楚、活動能力會受制和出現細菌感染。
  5. 厚繭下可能出現水泡。
  6. 嚴重情況下會出現潰爛。

預防

  1. 穿著舒適、合身和寬闊的鞋。
  2. 穿鞋時穿上較厚的襪。
  3. 在摩擦較大的地方塗上潤滑劑。
  4. 保持腳部清潔,如有需要可以塗上爽身粉。

改善方法

  1. 用溫水浸泡腳部至少十分鐘,然後用砂紙、銼刀或磨砂膏把軟化了的厚繭死皮磨去。但需留意損傷可引致細菌感染,尤其是糖尿病人士。
  2. 矯正不良的足部生物力學,最正確的做法是訂製處方矯正鞋墊。
  3. 女士應在復原期內避免穿著高跟鞋。
  4. 塗搽含有乳酸、水楊酸或尿素的角質溶解劑、茶樹油或香油以減少厚繭的厚度。

以上改善方法,一定要經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建議下進行。